这些“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是否也有吸收红外线的温室效应,与它们消耗臭氧层的化学作用无关,或者事情更复杂?
是的,这篇论文(我有资料)实际上说,气候变暖是因为臭氧消耗剂的强烈直接辐射强迫,而不是因为它们破坏臭氧的能力。他们从运行完整(根据历史数据)vs.固定臭氧消耗+平流层臭氧水平(1955年)vs.固定臭氧消耗仅整体模拟的结果得出这一结论。
本文具体给出了两个例子:
氯氟化碳CFC-11和CFC-12的辐射效率分别是二氧化碳的19,000倍和23,000倍(以每十亿分之一的Wm^ - 2计算),导致20年全球变暖潜势七千倍和一万一千倍大.所以,是的,考虑到我们在1955年至2005年期间向大气中排放了多少气体,这些气体是疯狂的
为什么分数不同;全球变暖占1/3,北极海冰损失占1/2 ?
首先,你必须知道这就是模型(基于其机械表示)告诉你的相对贡献。这篇论文试图解释臭氧消耗物具有更高的“变暖功效”(比CO2, CH4和N2O)对于同样数量的辐射强迫,它可以产生更大的温差.因此,这种差异是某一地点的辐射强迫与实际温度影响的差异造成的。特别是,报纸说臭氧消耗物加强了失效率正反馈并减弱了负的净云反馈在北极。至于它是如何工作的(以及为什么它对二氧化碳,CH4, N2O不起作用),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你必须自己看看。我猜这与它们的分子量影响它们在大气中的运动有关(它们被发现的高度相对于垂直温度剖面和特定位置云的高度)。
(PS.我也有一种感觉,它的一部分可能只是参数化与北极放大相匹配的人工产物,这意味着将大的变暖潜势气体调整一小部分比将低的变暖潜势气体调整一大部分更“明智”。但不要太当真,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