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begingroup美元

温室气体通常比气溶胶及其前体(如二氧化硫)具有更长的寿命2)因此,据我所知,无论温室气体是从哪里排放的,它们通常在各大洲之间或多或少地均匀分布,而气溶胶的浓度在源头附近则更加不均匀,而且更高。因此,在所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排放大国的温室气体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排放大国有“气溶胶屏障”,因为气溶胶及其前体通常与温室气体一起排放,具有冷却作用。我说的对吗?

\ endgroup美元

    1回答1

    4
    + 100
    \ begingroup美元

    你的大体思路是正确的。然而,这里有一些事情让整个概念变得更加复杂:

    1. 人们普遍认为,自20世纪80 - 90年代以来,“全球变暗”(由于气溶胶排放增加)的总体趋势在大多数地区已经逆转,即出现了“全球变亮”[见野生(2012)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3)].如果我们接受变暗主要有一个冷却效应,那么尽管大的排放者有这个“盾牌”,正如你说的那样,近几十年的趋势是这个“盾牌”的削弱,即变暖效应。也就是说:与这些地区上空没有大量气溶胶的假设相比,变暖的程度更小,但与它们过去的情况相比,变暖的程度更大(众所周知,全球变暖最令人担忧的方面不是高绝对温度,而是它们极不自然和迅速上升的趋势)。
    2. 由于大气中的气溶胶分别增加和减少,变暗和变亮的效果并不总是分别变冷和变暖。造成这些趋势的气溶胶类型起着重要作用。反射气溶胶通常具有冷却效果,因为它们允许更少的太阳辐射进入地球的能量平衡,但吸收气溶胶(例如黑碳)不一定具有这样的冷却效果:被它们阻挡的太阳辐射没有到达行星表面,但仍然被大气层吸收,从而有助于能量平衡(简单地说,你没有从地面获得的能量,你仍然在大气层中,因此你没有冷却作用)。(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10)
    3. 一般来说,就像你说的,气溶胶不会均匀地分布在地球上,有人假设它们的变暗效果有一个饱和的方面。也就是说,当存在大浓度时,增加的影响很小,而在低浓度的地方,小幅增加的影响相对较大。假设是,由于气溶胶不仅直接导致变暗,而且还通过充当云形成的核而间接导致变暗,而且由于当这些核的绝对水平较低时,云的特征更容易受到这些核的增加的影响(即存在对数关系),因此在低污染地区上空气溶胶水平的小幅增加可能会产生显著的变暗效应。(再见野生(2012)
    \ endgroup美元

      你的答案

      点击“张贴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而且饼干的政策

      这不是你想要的答案?浏览带标签的其他问题问自己的问题